如标题所言,2015年阅读收获最大的一本书,这是逸川的阅读体验。为什么给史蒂芬·柯维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这么高的评价?且听逸川娓娓道来。

自1991年首次出版以来,本书畅销2500万册。如果说这个销量还不具备说服力,那么,我们看一下如下一些事实吧:

本书是培训界的基础课程。从职场新人,到企业管理者,都通用的一种经典课程,对于职场新人培养积极高效的工作习惯;对企业管理者,优化个人时间效能以及管理效率。

作者谦逊而不自傲,受作者柯维邀请作序的詹姆·柯林斯,曾问柯维:“你是怎么想出这本书的概念?”柯维回答:“那并不是我想出来的,不错,书是我写出来的,可是在我提出来之前,书里的原则早已为人所知。这些原则是自然的法则,我所做的,只是把它们搜集起来,帮人们去做综合统整的工作。”——见台译本25周年增修版。

如此谦逊的柯维,只承认书里的内涵是自然的法则,不是自己所创造的。相比90年代,以及2000年后引进的管理学,成功学相比,经常性的标新立异去树立理念,我更相信柯维是希望传播通行之理,去帮助世人自我的成长。

第一次,听说这本书,是在2011年。当时,我困惑于每天生活在无端的琐事之中,每天受事情的推攘,想找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,学习一下优化生活。就请朋友和同学们推荐,当时有同学推荐这本书。当时的反应是,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”从书名看,是一本很典型的成功学书籍,又是讲习惯的,与时间管理优化效率可能产生不了太大的关系,于是不以为异,虽受推荐没有去阅读此书。

直到今年,因为工作进展到团队管理,我再次深入的困惑于,个人以及团队工作效率不高,在8月份时,见到一个培训:晏本亮的《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修炼》,才再次接触到本书。在这次自发自费而来的培训中,19人中我发现我是唯一听说过本书,而没有看过的人。多数人看过的很多遍,还有人拿出英文原版在阅读。培训师晏本亮,在介绍本书的时候,提到本书他已经看过15遍,每次重新读,都会有新的感受。

从培训接触到认真对待本书以来,逸川对本书有哪些读感,而评价本书是“2015年阅读收获最大的一本书”?

相比读过的其他畅销书《从0到一》,《创业维艰》,《定位》,这些创业相关,营销相关的书籍,虽然也很经典,是难得的好书,而这些书的内容,更多是跟行业,管理相关,不关注个人的改善。而本书的内容,所提及的七个习惯,首先从个人的习惯习性优化开始,自己的习惯习性,能够优化,那么应用之于管理,也必然行之有效,也就是说书中阐发之理,是个人及管理都适用的通行之理。

效率如何优化?时间怎么样应用的更充分?书中对效率提出了更高的一层理解,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对等的,任何人不可能延长。而书中所提的“效能”,关注于时间管理的持续转化,相比效率描述时间管理的当前优化,更关注于后续的转化,也就是说,对效率不仅关注于眼前优化,更关注后续。

所提及的七个习惯,看似简单,实际上对照去执行的时候,发现很难。比如主动积极,生活中,我发现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积极主动,其实在下意识里远不够积极,多数时候应对处理是惰性的,如果把积极参照“热情”的行为模式来看,绝大多数时候是不积极的。

其二,要事第一。把事情依据紧急重要程度,去安排执行完成的次序。在培训之后,首周的实践中,我发现对于事项的重要与紧急,我的分别辩识力完全没有,更没办法基于此,去优化效率。

虽然如此,本书很难行于生活,也因此,我觉此书之重要。因为本书是通行之理,如果有远大的目标,效能的提升是人所必行。本书的阅读,是值得读5遍甚至10遍以上的,用几年的时间把书里的内涵实践用于自己的生活的。

推荐购买什么版本?

本书自1991年诞生以来,进行过很多次再版。当前我拿到手中的,有三个版本:

2008年,中国青年出版社《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习惯》。

2015年,中国青年出版社《高效能人士的七项习惯(25周年纪念版)》。

2014年,台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社《與成功有約—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(25周年增訂版)》。

逸川更推荐台湾版与成功有约。与大陆版的版本相比,台湾版有如下优点:

1.翻译经典,讲究信达雅,准确传神的翻译出原作的思想内涵。台湾的文化氛围,由于带去了大量的文化学者,在文化领域,有更好的保留和传承,又没有经历文革的洗礼,在书籍上出版往往更加审慎。而对本书,逸川曾细致的对阅25周年大陆版以及台版,在用语的上面,台版确实更加审慎,语过三遍其意仍在,而大陆版于细节处过于通俗,不值得推敲回味。

2.更加尊重原作。如柯维邀请詹姆·柯林斯的作序,以及其子女为本书的作序,在大陆版未见,实际上这2篇序,对于我们更加了解柯维非常有帮助。

3.大陆版书的版式更加浮华,设计看上去比较商业化,排版粗糙。台版样式传统竖排,典雅而且排版精细。